3月3日 新華每日電訊
江河煥綺萬物生 江蘇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律回春暉漸,萬象始更新。
碧水東流,郁郁蔥蔥的南京新濟洲經歷“人退魚鳥歸”,如碧玉嵌于江中;大河湯湯,運河三灣草木葳蕤,人們陶醉于楊柳拂堤的大好春光……
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江蘇樣本”值得觀察:以占全國1.1%的陸域面積,承載6%的人口、創造了超過10%的經濟總量,經濟、人口大省,國土、資源小省,巨大張力如何轉變為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習近平總書記為江蘇擘畫了“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宏偉藍圖。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經濟總量翻了一倍多,單位GDP能耗、碳排放強度分別下降約38%、42%。
把握“生態限度”、重新界定人與自然關系,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8500萬江蘇人民共同守護“新時代魚米之鄉”。
位于南通市的狼山國家森林公園沿江景色。近年來,江蘇省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拆除沿岸非法碼頭、關停沿岸污染企業、修復長江兩岸生態濕地。新華社記者楊磊 攝
留綠 留白 留未來
沙洲壯闊、葦蕩清幽、湖澤交錯、群鳥齊飛,黃海濕地這條“生態走廊”引人入勝。更發人深思的是,在寸土寸金的長三角發達地帶,守住24.72萬公頃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需要何等定力?
發展的沖動帶來過猛烈沖擊。多位全程參與保護區建設的員工回憶,沿海開發如火如荼時,眾多企業紛至沓來,但被告知濕地保護是不可觸碰的紅線?!皾竦刂?、鶴鹿故鄉”如今成了鹽城的“金字招牌”。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方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長江生態“活化石”江豚種群數量一度急劇下降。隨著長江大保護深入實施,全面禁捕、岸線清退等專項行動持續發力,江豚逐浪之景頻現,其“生活圈”也拓展至整個江蘇段;
外形如傘、觸手纖細、身姿輕盈,伴隨著落花落葉緩緩舒展,蘇州吳中區一村民家的荷花池與太湖相連,大量桃花水母現身其中引發轟動,這一物種對水質要求極高,印證了太湖治理成效;
古運河穿揚州城而過,當地修建取水口時看到一棵百年古樹,商議后決定,在距樹心六七米處用鋼板圍成半圓,預留充足生長空間,并填土還原生長環境,為此不惜延長工期,還增加近10萬元預算……
從過度索取到精心呵護,從生產性工程思維轉向生態性有機思維,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江蘇在全國率先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率先啟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31個,濕地面積超300萬公頃、濕地率全國最高。
生態向好與否,生物多樣性指標最具說服力。2022年江蘇物種數已更新至6903種,比上一年新增857種、其中近六成為水生生物。
在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有一份珍貴的藍天日歷圖,工作人員過去10年每天在同一時間和方位,拍攝了約8萬張照片,清晰展示天空“顏值”之變。數據顯示,江蘇全省平均能見度較10年前翻了一倍。
一貫為全國探路的江蘇,新征程上將繼續探索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同向發力的可行路徑。受訪人士認為,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產業密集、城鎮密集、人口密集的地方如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如果能夠在這里破題意義重大。
恪守底線 勇攀“高線”
南京園華林尋芳、蘇州園滄浪問水、揚州園九峰生煙……已成游客打卡點之一的江蘇園博園,由采石宕口改造而成,廢棄礦坑再現江南盛景,在這里“一日看遍錦繡江蘇”。
“坑”底起步、爬坡突圍,恰似江蘇生態文明建設歷程。
江蘇人多地少、資源缺乏、環境容量小,加之長期快速發展,環境制約問題呈現早、爆發集中。從“生態赤字”邁向“生態盈余”,底線是“不欠新賬”,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避免出現突發環境事件。
作為經濟大省,江蘇排污單位超過30萬家,而生態環境執法人員不足2500人,為破解這一矛盾,全省啟動實施以非現場方式為主的執法監管:
織密“監控網”,累計建成近800個水質自動站、近1300個空氣自動站,13個設區市全部安裝大氣超級站;用足“新武器”,投入走航車、無人船、無人機、紅外成像儀等新式裝備;健全“制度庫”,出臺首部地方性監測法規,并制定相關實施意見。
“相比以前更加快捷高效,對企業來講也是一種信任和激勵?!苯K新昇新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廠長彭香近日體驗了30分鐘的連線執法,對新模式表示認可。
多家受訪企業表達了相同感受?!胺乾F場執法”主要實施于風險低、守法意識強的正面清單企業,“無事不擾”節約了執法部門的時間成本,可集中精力監管污染重的企業。
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持續擴大環境容量,這是孜孜以求的“高線”。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介紹,加快向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并重轉變,應做好“守、增、轉”三篇文章: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和生態空間管控區監管,穩步推進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鼓勵地方開展綠色金融試點。
“生態島”試驗區被視為重要創新。江蘇計劃用4年左右時間建設約20個試驗點,在長江沿岸、大運河沿線、沿海濕地、江河湖蕩、低山丘陵等流域海域區域,根據生物多樣性熱點統籌劃定,通過科學、積極、適度的人工干預,串“珠”成“鏈”,提供適合水生物棲息、繁衍、遷徙的良好環境。
相關人士認為,“生態島”體現了系統思維、全局意識,重塑生態治理格局也要打破原有政府部門單打獨斗的監管方式,并堅持源頭治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大環境容量。
選擇新賽道 找準新路徑
邁向“大國大城”時代,GDP“萬億俱樂部”的座次變化愈發引人關注,2022年沒有新晉成員,但常州攜9550億元之體量無限接近,已明確宣布今年“沖刺決勝”。
二月中下旬,常州代表團密集前往北京、深圳、上海,沖刺萬億之城的氛圍感迅速“拉滿”。再細看行程,數十家拜訪洽談企業中,近三分之二與新能源領域相關。
去年新能源產值超過5000億元、動力電池產銷量全國居首、新能源整車產量占江蘇省半壁江山、電池片及組件產能占全國10%左右……地處太湖流域上游、曾是蘇南模式主要發源地的常州,舉全市之力打造“新能源之都”。
重組創新版圖、重建能源結構、重塑生活方式,常州重振產業雄風、打造“國際化智造名城”的先手棋,更是江蘇全省高質量發展“一盤棋”的重要落子——
“十四五”期間,江蘇將深化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到2025年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產業規模預計突破6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超42%。
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從煤炭支撐的“黑金時代”到綠色產業集群興起,徐州生動演繹生態嬗變;蘇州無錫常州聯手在環太湖科創區探索建立區域固廢處置利用產業鏈和產業基地,“三生融合”打造世界級生態湖區;南通揚州泰州以“水”為魂共創沿江科創帶,謀求“科、產、城、人、港”相融共生……江蘇一體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打造自然與人文和諧輝映的全域空間。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企業與政府也愈發成為綠色低碳發展的“聯合體”。2022年江蘇從污染排放更多的傳統產業中,培育106家“綠色發展領軍企業”。
國家能源集團江蘇宿遷電廠是入選企業之一,企業負責人肖國振介紹,通過爐煙再循環、汽電雙驅引風機等多項新技術,機組發電效率有效提升,實現大氣污染物超超低排放和廢水零排放。
“綠色發展領軍企業”既是其他企業學習標桿,也將在財稅政策支持、環境管理服務、包容審慎監管等方面獲得激勵?!笆奈濉逼陂g,江蘇將每年培養100家左右綠色發展領軍企業,形成10個左右示范集群。
從“不敢污染”“不能污染”到“不想污染”,在“干好干壞不一樣”鮮明導向下,企業達標排放等同于增加產能。江蘇不僅設置白名單對排污信譽較好的企業“首違不罰,輕違免處”,還率先建立環境應急管控停限產豁免機制?!爱斊渌髽I因重污染天氣生產受限時,我們仍能穩定達產,真正體會到政策紅利?!蹦暇┮患沂髽I負責人說。
風景入眼 共識入心
開弦弓村,因村中河流形似彎弓而得名,更因社會學家費孝通筆下“江村”聞名。當年“最發達鄉村”一度陷入低谷,如今創成“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既還歷史欠賬,更為發展賦能?!遍_弦弓村黨委書記夏志驍介紹,村里8家企業已清退7家;清理高密度水產養殖,“改漁為稻”;徹底治理河道水蕩,整體打造以江村文化為主題的“活態博物館”。
實現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良性循環,開弦弓村是江蘇一個縮影。
“好風景”變“好錢景”。江蘇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中,同步發展休閑觀光旅游等新業態,力爭到2025年建成特色田園鄉村1000個。
得益于周邊清新的空氣,“喵姐的花園”成為南京高淳一家網紅民宿。當地正在探索建立機制,將民宿經營價格和生態環境掛鉤。
看得見的風景、留得住的鄉愁,人與自然能否長久和諧共生,取決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共識。
去年8月31日,南京金陵中學附屬初級中學組織學生乘坐“長江傳奇”號郵輪,開啟“開學第一課”,希望孩子們在感受長江之美的過程中,將熱愛變為“保護的力量”。
這趟長江之旅的第二天,《江蘇省生態文明教育促進辦法》正式實施,首次以政府規章形式,明確生態文明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并就普遍關注的師資力量、教育資源、經費保障等問題,作出了相應的保障激勵措施規定。
行走江蘇各地,常能看到類似景象:淮安里運河邊,環保小志愿者們呼吁做好垃圾分類;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走進鄉村、社區,用有獎問答的方式普及濕地保護知識;在連云港、鎮江,市民通過參觀環保教育館、環保設施,了解危險廢物處置、污水處理全過程……
“這十年,變化真是翻天覆地!”姜文魁目前擔任鹽城條子泥濕地服務中心主任,畢業后最初從事灘涂圍墾,到后來負責退漁還濕,看到身邊人從最初不理解、到后來因各種珍稀動物而自豪,“越來越認識到好生態的價值,會共同努力維護”。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霸诟哔|量發展中充分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交相輝映的現實圖景?!苯K省委書記信長星說,要保持敬畏之心,持之以恒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打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之地,讓老百姓充分感受自然之美、生態之美,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江蘇貢獻。
3月3日 CCTV-13
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新生小麋鹿
近日,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傳來喜訊,這里迎來了今年新生的小麋鹿。這只小鹿身上長有梅花斑點,雖然步履蹣跚,但可以獨立行走。據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母鹿產仔一般在晚上,多數選擇在茂密的灌木叢中。
3月3日 中國之聲
鹽城野化丹頂鶴連續7年在野外成功繁殖
3月3日,央廣《中國之聲》聚焦鹽城野化丹頂鶴連續7年在野外成功繁殖。眼下正值早春時節,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資源管理與保護科副科長陳國遠正和同事們加密巡護工作,密切關注著啟程北歸的丹頂鶴。
陳國遠:剛才從鹽蒿灘那邊過來,看到一群丹頂鶴在空中盤旋。我們這里氣溫已經明顯的大幅回升,一年一度的春季鳥類遷徙已經開始。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大概有近500只野生丹頂鶴前來越冬,使這里成為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丹頂鶴南遷越冬的第二故鄉。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陳志洲介紹,這里的越冬地丹頂鶴人工種群繁育連續五年取得突破,野化丹頂鶴連續7年在野外成功繁殖。
陳志洲:2005年以來,區內的高等植物由559種增加到614種,動物由1539種增加到1855種,其中鳥類的數量由394種增加到了418種。越冬地的丹頂鶴種群的數量由2016年的100只增長到2022年的192只。
3月4日 新華社
一脈千古成江河——江蘇守正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先行區
3月4日,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關注的竹林大飯店注重將本土元素融入城市更新,以充滿“煙火氣”的形式實現活態傳承發展,努力實現保存城市記憶與拉動消費的雙贏進行報道。
3月4日 江蘇公共頻道
踏青游玩 感受春的氣息
3月4日,江蘇公共頻道《新聞360》播出《踏青游玩 感受春的氣息》,報道亭湖區家庭農場迎來采摘熱,家長們帶著孩子一起采摘草莓,感受大自然春的氣息,共享親子美好時光。
3月5日 人民日報
張乃文代表:讓數字技術助推制造業綠色轉型
“制造業企業綠色轉型,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苯K悅達集團董事長張乃文代表表示,當前我國制造業綠色化步伐加快,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深入推進,綠色產業正在成為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力,但仍然面臨動力不足等問題,推動制造業綠色轉型還需要政策進一步支持。
張乃文代表認為,要結合制造業特點和發展需求,借助數字技術賦能,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同時要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產品設計、生產、包裝、運輸、儲存、使用、回收等全過程,加快構建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推動全鏈條綠色低碳發展。
3月5日 CCTV-13
關愛獨居老人 在細節中踐行“雷鋒精神”
3月5日,央視新聞頻道報道《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 傳承雷鋒精神 關愛獨居老人 在細節中踐行“雷鋒精神”》,聚焦亭湖區大洋街道志愿服務隊定期舉辦關愛獨居老人活動,用實際行動溫暖老人晚年生活,默默傳承著雷鋒精神。
3月5日 科技日報
劉懷平:深化產學研如何練好“四手聯彈”
“要趕緊把疫情耽誤的3年找回來?!睆慕衲暾鲁醵_始,昆岳互聯環境技術(江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昆岳互聯)董事長劉懷平代表便開啟“飛人”模式。他奔波于海南、北京、河北、湖北之間,跑客戶、拓市場。
星光不負趕路人。全國兩會前,昆岳互聯與金鼎鋼鐵集團和中鋼集團武漢安全環保研究院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這與我們此前跟清華大學和揚州大學的合作密不可分,我們對行業痛點的了解和技術積累打動了對方?!币贿呏卣?,一邊與高校院所“聯姻”提升科技實力,是劉懷平這幾年帶領團隊的自我突圍。
“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于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的部署之一。
如何構建企業出題、科研機構答題的科技發展新模式,讓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手聯彈”,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成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建言獻策的熱點。
從產業發展中提煉“真需求”
從產業需求出發,什么樣的研發項目,什么樣的科研組織形式才能調動企業產學研的積極性,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是這幾年劉懷平常常思考的問題。
在調研中,他發現,“不少課題立項時都會問高校院所的專家意見,企業的聲音卻往往被忽視。如果這些課題不是由企業提出的,非企業所需,那么產出的成果要么落后于產業發展,要么與產業脫節?!?/p>
“企業應該是提出創新需求的主體、是創新資金投入的主體、是實施創新成果轉化和應用的主體?!苯K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代表認為,要完善科研組織形式,鼓勵企業提出“真需求”。
何為“真需求”?“企業愿意出資是判斷真需求的金標準?,F在各地都會出臺一些揭榜掛帥的榜單或技術需求指南,其中不乏企業即將完成的技術開發任務,企業真正的技術需求往往沒有體現?!眲c建議,應該將企業愿意出資支持的、目前無法解決的關鍵技術需求,凝練成產業技術需求榜單揭榜掛帥。
劉慶認為,面向產業的研究,應該由需求“投票”,賦予企業在產學研過程中的主導性,而政府要做的是營造創新生態,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和規則。
“科技創新要摒棄幻想,靠自己。要掌握國際競爭話語權,就要堅持技術創新研發?!毙旃ぜ瘓F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單增海代表建議,要支持龍頭企業搭建國家級創新中心,加快建成具有自主可控技術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讓人才以解決產業問題為榮
一心要用石墨烯為我國材料產業“強筋健骨”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忠范委員,幾年前創建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但像他這樣,能以學者之力將成果產業化的案例少之又少。
“我國科技與經濟發展還存在‘兩張皮’現象,一個重要原因是高校院所的科技人員缺少把基礎研究成果推向產業化的意愿和能力?!眲⒅曳侗硎?,近年來,雖然我國持續推進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但復雜的所有權歸屬問題,還是影響著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皠撔骆溑c產業鏈的融合,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合,人才是重要支撐?!眲c在調研中發現,“這幾年,國家大力‘破四唯’,但不少科研機構的人才評價仍是以論文為主。與企業合作攻關的課題,在評價體系中不被看重。建議深化科技人才評價改革,鼓勵人才以解決企業的難題為榮,對解決行業難題、企業重大技術需求的應用基礎研究,給予支持?!?/p>
這與劉忠范的建議不謀而合,“建議科研機構改革評價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做有實用價值、有使用場景的研究。如果成果能轉化給企業,政府可以配備政策、資金予以獎勵?!?/p>
“我們對高層次人才更加渴求?!弊鳛槊駹I企業家,劉懷平更關注中小微企業的人才供給,“中小微企業對人才吸引力弱,建議給予適當的人才引進補貼?!?/p>
建議設立企業技術創新基金
科技型企業研發的產品投入大、周期長、風險大,融資難、融資貴是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
“科技創新需要久久為功,研發一項新技術耗時三五年很正常,還需要組建研發團隊、建立實驗室、搭建科研平臺,最需要資金支持?!眲哑浇ㄗh,加大力度設立國家科技型風險投資基金或者產業基金,幫助企業造血。
“財政資金應該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對于企業愿意出資‘發榜’的研發需求,建議匹配財政資金共同招標?!眲c同時建議,要監督資金使用的有效性。
劉忠范建議,啟動升級版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讓中小企業家們像科學家一樣自由申請競爭性的研發經費,提升企業從事技術創新的積極性,補齊我國高科技產業創新鏈條中“中試”“工程化”環節的短板。
“在使用范圍上,‘創新基金’應當無償支持市場需求導向的原創性技術、‘一招鮮’技術等工程化技術和工藝研發工作,既面向科技型、初創型中小企業,也面向項目執行期間注冊企業的廣大科技工作者,鼓勵和引導廣大科技人員邁出創新創業的第一步?!眲⒅曳墩f。
請輸入驗證碼